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本地头条  >  国内新闻  >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底层原理你得懂!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底层原理你得懂!
2022年06月16日 19:52   浏览:56   来源:小香

作者 | 艾小月

系父母志原创


周末和朋友聚会,大家纷纷吐槽自家小孩。


“我儿子一放学就躲进自己屋里,敲门也不开,也不知道在鼓捣啥。”


“前天降温,我让女儿加件衣服,她不听。我多说了几句,她就摔门走了。”


“我家孩子爱发脾气,一点点小事不顺心,就大吼大叫,甚至闹着要离家出走。”


……


拒绝沟通、总和父母对着干、情绪不稳定、行事极端又幼稚可笑……这样的“叛逆娃”,你家是否也有同款?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占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碰不得也摸不得,让很多父母大为头疼。


要是我们弄明白了孩子叛逆的底层逻辑,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或许更容易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叛逆”只是孩子争夺“话语权”的一种手段


最近看了一期真实对话栏目《金牌调解》。


杨先生和陈女士这对夫妻事业成功、经济优渥,却在女儿的教育上分歧很大。


前段时间,他们女儿要演出,就自己买了些衣服。


陈女士看见后,说:“这衣服也不是那么好看嘛。”


女儿一听,就狂躁地使劲拍打墙壁,边打边喊:“你为什么要否定我?



陈女士很吃惊。她想起去年暑假,女儿想买一部手机,她没同意,女儿就跑去央求杨先生,可杨先生给女儿定了个目标,他要求女儿下次考试考到约定分数,就可以作为奖励给她买。


女儿突然变得非常生气,甚至找了一把刀想自残,幸好被她撞见,没酿成悲剧。


此后,女儿的情绪就经常失控。


陈女士觉得,是丈夫过于关注女儿的学习,给女儿带来了过大的压力,导致女儿生病。


杨先生则认为,女儿的压力来自妻子。妻子脾气急躁,又在生活上吹毛求疵,连女儿吃几根鸡腿都要管。


夫妻俩相互指责,已经闹到快要离婚的地步了。


节目中的老师点评道,孩子长时间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又得不到支持和疏导,所以才会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情绪失控。


他说:“现在大家争论的是管不管,怎么管?教不教,怎么教?但教和管的本质属性是‘安排’。那请问,一个人天天被安排,她能成长吗?



是啊,长期缺乏选择权的孩子,他们内心的沮丧和压力无时无刻不在伤害着他们。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失控

这不是Ta的错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儿童和成人相比,青春期的孩子在观看让人害怕的照片时,其杏仁核的活动水平更高。即他们更容易受到恐惧、焦虑和愤怒的影响。



神经学家詹森博士也指出,成熟的大脑经受压力后,大约会在10日内恢复正常,但处于青春期的大脑则需要3周左右。


当孩子长期被人否定、或只能服从、或被要求一直成绩优异时,他们的大脑就会倍感压力。


长此以往,那个凭本能行事的杏仁核就会夺取这些青春期大脑的掌控权,顺便把保持理性的前额皮质踢“下线”。


此时,孩子就容易做出许多看似“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恰恰就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设计了两组颇有影响力的实验。


他们在两周内,每天让第一组幼鼠和母鼠分开15分钟,当幼鼠体验到一定的压力时,就可以回到母鼠身边,母鼠会舔舐幼鼠的身体并替它们理毛;第二组幼鼠则离开母鼠长达3个小时。


结果,和从没离开过母鼠的幼鼠相比,第一组幼鼠长大后具有更强的韧性,更能应对压力;而第二组幼鼠独自承受压力的时间太长了,当它们再回到母鼠身边时,都不会和母鼠互动了,它们长大后也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把上面这两种压力分别定义为“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


这就表示,当孩子受到压力时,父母或者身边人如果能及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缓解和解决压力问题。


反之,要是孩子一直得不到帮助,孩子的大脑就会被激素充满。


这些激素将抑制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甚至对它们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大大增加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种种身心疾病的风险。


恰当给予压力

养出心智健康的孩子


在《金牌调解》节目现场,陈女士提到,从孩子上初中开始,4年来,丈夫每晚辅导女儿学习到半夜,他还在女儿房间摆个小黑板,上面写满“自强+自律=自由”“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等话语。


后来,陈女士带女儿去医院诊断,发现她已经患了中度抑郁症。



孩子在青春期患上抑郁症,与生命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脱不了干系。


那么,我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不妨试试下面3个小技巧,让孩子在可承受压力中更加坚强自信。


(1)父母之间形成教育合力。


前不久,有位爸爸逼着7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超前学习,不但强迫他们学到深夜,还经常辱骂他们。最后,孩子的妈妈只得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这个新闻看似有些夸张,但生活中,却从不缺乏“虎妈猫爸/虎爸猫妈”这样的案例。


如果父母教育理念不和,又总当着孩子争执,那么,孩子就可能面临“选边站”的压力。


这时,父母又往往自顾不暇,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就很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来自救。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2)允许孩子适当安排自己的事。


曾有一博士对养老院的老人进行了分组研究。


一组老人被告知“你的寿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另一组则被告知“护工会负责管理你的健康”,结果前者的寿命长于后者的。


许多类似的实验都发现,控制感偏低会导致非常大的压力,反之,只要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做得更好。


叶壮老师曾说:“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我们不妨允许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比如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做家庭作业等等,这会增加孩子的控制感,让他们更有勇气去迎接挑战,更有韧性去承受压力。


(3)学会对孩子表达同情和理解。


网上有个热门问答:“父母不理解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高赞回答很扎心:“他们会告诉你什么也别喜欢,在他们眼里除了学习一无所用……



评论区的留言纷纷诉说着感同身受:



要是连至亲之人都不理解自己,那真是让人绝望。


我们不妨用孩子的视角来体会一下:


一个小人儿独自学着吃饭、穿衣、叠被,是多么不容易;


这个小人儿忍着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独自去买棒棒糖,是多么值得鼓励;


这个小人儿肩负着升学压力,两点一线地读书考试十多年,是多么让人敬佩……


从大人的视角来看,他们或许做得还不够完美,但他们一直在努力。


当我们理解这些时,我们更容易放下所谓的标准答案,发自内心地为孩子喝彩,给予他们想要的支持。


写在最后:


有位老师曾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次他带孩子跑步,孩子嫌风吹得头疼,不想跑。他没有强迫孩子坚持,而是让孩子先回家休息。


等他跑完步回家,关心孩子的身体时,孩子居然说:“爸爸咱们下次跑步,能不能挑一个更好的时间?”


他恍然,原来他的不强迫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接纳,所以孩子意识到了跑步是自己的事,也没有放弃跑步。


要是孩子一表现出“不那么听话”,父母就焦虑地想让孩子马上回归“正途”,那么“谁说了算”的权利斗争就开始了,最后亲子双方都会忘记初衷。


当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生长节奏,让孩子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时,孩子就能产生自主意识,并学着对自己的事负责,最终长成一个健康快乐又充满韧性的人。


END

来源艾小月,自信坚强,乐观上进,在苟且中追求诗和远方的我,想用文字治愈自己,治愈和我一样有着同样困惑的你。本文系父母志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志(ID:ak2016tt)。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

美好家庭的打造地

万千爸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识别二维码,关注『父母志』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头条号
小香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