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本地头条  >  本地  >  在广西发现消失百年的螺,能吃吗?
在广西发现消失百年的螺,能吃吗?
2024年01月15日 16:50   浏览:24   来源:小香

▲广西头条NEWS,广西最独具视角的时政新媒体!


在广西河池、桂平等地江水中的岩石上,科研人员发现了消失了一百多年的中国特有的固着性淡水螺类——江旋螺。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上。


有中华江旋螺固着的石头,红框为选模标本。张乐嘉 摄


消失百年的螺在广西发现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张乐嘉目前正在云南昆明开展螺蛳研究。他介绍,中国特有的江旋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主固着习性的淡水螺类,可以像海水里的牡蛎一样紧紧固着于岩石表面,然而自一百多年前由法国人发表中华江旋螺相关发现以来,这一独特的类群就再也没有被采集报道过。


此次研究由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在广西的龙江、黔江、浔江里的石灰岩上发现了这一消失百年的类群后,经过比较模式标本,研究人员基于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将这一新种命名为刘氏江旋螺,并对其独特的固着习性和两性异形现象开展研究。


左图:活体的雄性刘氏江旋螺攀爬于固着在岩石上的雌性江旋螺之上,石子昂 摄;右上图:雌性刘氏江旋螺贝壳,张乐嘉 摄;右下图:雄性刘氏江旋螺贝壳,陈哲宇 摄。


刘氏江旋螺的独特之处


研究表明,仅雌性刘氏江旋螺具有固着于岩石的习性,由于固着导致其原始壳口被封闭且无法自由移动,雌性刘氏江旋螺发育出了第二个壳口用于进食、排泄、交配等生理活动;而雄性刘氏江旋螺可以自由活动,具有一般螺类的形态和唯一的壳口,便于寻找雌性刘氏江旋螺交配繁衍。分子和形态的综合研究证实,刘氏江旋螺是不同于中华江旋螺的新种,并且再次证实了江旋螺属应当划分于豆螺科。


亟需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研究人员介绍,固着于岩石的习性是江旋螺对于广西急流大江中石灰岩环境的适应性演化,这一习性使得江旋螺成为这一生境中的优势物种;然而固着无法移动的习性对于生存繁殖是很大的劣势,江旋螺因此还演化出了软体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第二壳口和极端的两性异形现象。


研究人员认为江旋螺是深入研究物种适应性演化和演化创新的极佳案例


同时,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江旋螺所栖息的江河环境距离人口聚集区及水电站很近,这一类中国特有的独特物种的生存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亟需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广西人有万年的“嗦螺”历史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陈列着距今已有两万六千年历史的螺蛳壳化石,可见万年前古人类就开始“嗦螺”了。


白莲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而大量的螺蛳壳化石出现于白莲洞考古现场的西三层,这一堆积层距今已有两万六千年的历史。出土的螺蛳壳个头较大,其尾部均有被砍砸工具敲掉的痕迹。


图为位于白莲洞考古现场的西三层,部分螺蛳壳化石仍清晰可见。韦国政 摄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捷介绍,柳州气候优良,雨水充沛,是螺蛳生长的理想之地。两万六千年前,白莲洞人或许是偶然发现这种食物,将它们敲掉尾部后食用。在距今两万一千年至七千年,地势较为平缓的柳州鲤鱼嘴遗址,同样发现了一些螺蛳壳化石。



柳州白莲洞穴科学博物馆库房内的螺蛳壳化石。韦国政 摄


位于桂林市的甑皮岩遗址,是目前中国万年陶器发现数量最多、最丰富的史前遗址。在甑皮岩遗址的考古挖掘中,陶器与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出现时间基本同时或略晚。陶器的出现很可能与古人类采集螺蛳、蚌作为烹饪食物相关。有专家认为,螺蛳生吃难以下咽,古人类将其装入陶器煮制,才能得到更美味的螺肉。


如今,螺蛳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材,在广西人的宵夜餐桌上的“出镜率”很高,将螺蛳和鸭脚、酸笋等众多一起烹饪,搭配成螺蛳粉、螺蛳鸭脚煲等种类丰富的菜肴,成为人人都喜爱的美食风味。


但是, 江旋螺作为中国特有的、世界上唯一具有自主固着习性的淡水螺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学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珍惜并保护这些珍贵的物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广西头条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编辑:林洁琪
审核:林艳华
终审:蒋雪林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广西发文:这28个地方将大大大变样!

点击图片阅读 |广西要招“最强大脑”!每人每年30万为政府献策

头条号
小香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