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之一,我市坚决扛牢生态保护责任,切实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关闭不符合规划要求或者安全条件的矿山、调整范围重新出让符合规划的矿山、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种手段,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让全市31座矿山重新焕发绿意与生机。
位于马路镇的黄牛砗花岗岩矿始建于2007年,由于过去多年采用露天开采行为致使大量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亟待治理。2019年岑溪黄牛砗建材有限公司进驻该矿区后,积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稳步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引进两条国内先进生产线加工废石,采取台阶式种植和微生物喷洒两种方式种植树木,并新建一套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将沉淀后的清水与泥土分别用于矿区浇灌复绿。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境治理效果逐步显现,所开采加工的“岑溪红”花岗岩矿建筑材料也远销海内外。
岑溪黄牛砗建材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 李康源
“我们在基建期开始前已经做好了复绿方案,采取了‘边开采边复绿’的方式,在进行复绿过程中种植了1万多棵生命力较强的松树和桉树,1千斤草籽还有1千斤鱼草,现在矿区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整体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记者在位于波塘镇的岑溪市闽辉石业有限公司合水花岗岩矿看到,先前种下的各类树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原本裸露的山体披上了一层“绿衣”。与此同时,在洗车平台、喷淋系统、雾炮机等环保设备的运行下,矿区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据了解,针对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岑溪市闽辉石业有限公司积极作为,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全面推进矿区生态治理,截至目前已投入1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植被恢复、环保设备购置和日常维护等。
岑溪市闽辉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铮
“我们从2019年正常生产以来,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边开采边恢复治理,严格按照‘一矿一策’要求进行分级、复绿、做好边坡排水、道路喷淋,并建设岑溪首个矿山废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做到废水循环利用。”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久久为功。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全力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原则,对各个矿山的边坡和其它裸露可复绿区域进行复绿,先后派出多个技术组对全市31座矿山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确保造林成活率和复绿成效。截至今年1月底,全市31座矿山已累计复绿面积超3900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刘志伟
“我局将围绕区域特征、矿种类型、开采方式等要素,构建差异化生态修复体系,通过分阶段划分复绿单元,应用AI辅助设计乔灌草植被配置,实施‘一区一策’精准修复,构建无人机巡查与AI智能评估联动机制,动态跟踪矿区生态修复成效。”
来源:岑溪新闻网、岑溪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