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严禁‘拖堂’挤占学生课间时间”……8月21日,广西教育厅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这些明确具体的要求将成为广西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新标准。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课,切实压减超标超量文化学科课时,严禁随意挤占体育课时,统筹安排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时,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一次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休息15分钟制度。鼓励高中阶段学校每周4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求执行。
杜绝“放羊课”和碎片化教学,禁止“说教课”“表演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通知》要求,加强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规范教学环节,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杜绝“放羊课”和碎片化教学,禁止“说教课”“表演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1至2项运动技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阶段学校则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1至2项运动技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通知》要求,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鼓励学校以“三大球”项目为牵引,充分挖掘广西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或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促进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避免出现“少数人跑、多数人看”“少数人赛、多数人站”的现象。各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天台、走廊、楼道、架空层、墙面、地面等校内空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打造“迷你运动场”。加大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力度,多渠道补充专业教师资源各地各校加大急救设施配置力度,配齐配全急救设施设备,开展运动伤害预防知识技能宣传教育,普及应急救护培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调控运动强度,建立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制度,并与属地医院建立急救诊疗绿色通道。在保障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定期对校园活动区域及设施设备开展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专业体育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下,降低校园体育风险。《通知》显示,通过体育教师专场招聘、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设置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购买社会化服务、与专业机构合作等举措,多渠道补充配备师资。落实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等计入工作量。